尊敬的秦主任、陈校长、各位同仁: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美丽的金秋十月,《橘颂》飘香,《九歌》飘扬,“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我们相聚在西陵峡口的三峡大学共商湖北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计,携起手来,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在此我代表湖北省翻译协会,对前来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及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宜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产生了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距今年代约为20万年的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它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不仅如此,宜昌是块风水宝地。宜昌古名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记•楚世家》中,其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古人云“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人至此而喜”。 难怪,今天各位到了宜昌,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幸福之感。
那么,夷陵这个地名它与翻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在这里稍稍做一点文字学的阐释。
提到“夷陵”就让我联想到“夷夏之辨”。春秋有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九夷或四夷指的是五湖四海的天下,明朝永乐年间设立的翻译机构就叫“四夷馆”。夷陵的先民应该是早期南方的蛮族,是与华夏诸民族错杂的川东、鄂西的巴人。夷是巴人的一支,生活在夷水即清江一带。“下里巴人”是楚人宋玉指代的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它与“阳春白雪”都是楚国的名曲。在我看来,下里巴人是大众化的归化翻译,而阳春白雪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
在发音上看,宜昌古称夷陵——与“译林”同音,而“夷人”(foreigner)与“译人”(translator)同音,与“艺人”(artist)同音——也与“怡人”(pleasing)同音通假。因此,翻译是与夷人(foreigners, barbarians, Yichangese)打交道的活动,也说明是一项适宜的(pleasing)活动。人至此而宜,人至此而喜。可以解释为:宜昌适合从事翻译活动,而且今天我们在宜昌探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自然是一件爽气怡人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译”乐乎!
回望历史, 荆楚文化灿烂辉煌,楚地在回应、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楚文化具有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色,这种开放融合使自己的楚文化传统永葆生机。
湖北是一块适合翻译人才成长的土地,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从古至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楚地传播过异域文化的翻译家灿若星河。楚地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越人歌》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鄂君子皙叫人将其翻译成楚语,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春秋时代,它与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三国时代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就在武昌从事过翻译活动,他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在武昌完成了《法句经》的翻译工作。东晋时佛经翻译家道安在湖北襄阳十五年,主持翻译了大量经书,“领袖先贤,开通后学”,培养了如高僧大德慧远等大批佛经翻译人才;其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在延续千年的佛经翻译活动中,一直都是指导性的翻译原则;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里的翻译家华蘅芳翻译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在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代鸿儒、翻译家辜鸿铭也是自强学堂的创始人之一, 湖北人闻一多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白话诗的翻译家。还有在湖北生活和工作过的翻译家陈西滢、朱光潜、方重、叶君健、徐迟等,都是湖北翻译业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湖北译人前行的指路明灯。
回首当年,湖北译协在著名翻译家兼作家徐迟的直接关心系下,在省委、省外办的直接领导下,在老一辈省译协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进取。协会成立三十年来,团结全省翻译工作者,举办各种翻译学术研讨活动,开展翻译理论研究;通过举办湖北省翻译大赛,发现、培养和扶植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促进了外语人才的合理使用和交流。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已经举办了21届,参赛者逾20多万人,是湖北省最权威、最专业、最具品牌价值的年度翻译赛事,在全国翻译界享有盛誉。协会通过评选湖北省翻译协会优秀成果奖,加强翻译家队伍建设,鼓励多出优秀翻译作品和精品。通过.编辑出版翻译资料、书籍和会刊,提供、交流翻译信息,宣传翻译事业;通过与政府机构、翻译行业和高校的三方互动,我们进行翻译行业规划、咨询服务和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翻译协会会员们承接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相关语言服务活动,为湖北及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中部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 湖北的翻译服务企业共有265家,占全国 5.01%,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湖北的语言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语言服务在湖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地位日益显现。不仅如此,湖北及武汉地区高校林立,有130多所,其中有近30所院校设有翻译本科或翻译硕士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是全国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重镇。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新常态下,职业化时代翻译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语言服务业包括所有从事多语言转换及关联服务的机构,既包括面向市场的翻译和本地化服务企业,也包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翻译和外事部门;既包括出版和影视翻译等文化产业的内容,也包括翻译辅助工具和翻译研发机器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内容;既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方,也包括人才使用方。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加的出现,科学技术与翻译的结合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翻译的过程,即人脑工程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科学家协力攻关的重要课题。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继欧盟投入10亿美元的“人类大脑计划”、美国投入30亿美元的“大脑基金计划”之后,中国版人脑工程计划也有望启动。随着智能机器翻译、人脑黑匣子的破解,下一个信息技术产业革命、语言革命和终极的翻译革命即将就出现在地平线上。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
同时,语言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需要,而且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的时期我国已经从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为主,转为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为主,翻译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在于语言服务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在于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湖北译协要抓住“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词做文章,围绕翻译推介湖北文学文化、中译外高端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与翻译职业化这三大议题做文章,以适应本地区乃至全国对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密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互动,面对新需求和新挑战,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学科的建设以及翻译行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举办的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它不仅汇聚了湖北翻译界的翘楚,而且吸引了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江西、河南、云南、贵州、安徽、河北、广东、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的翻译学者,在加强译界的联系与合作,繁荣国内翻译事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借助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这个平台,增进同行的了解,推进学术交流,增进行业之间的友好往来,推动湖北翻译事业的发展。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翻译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最后,我代表湖北译协对三峡大学承办此次研讨会表示由衷的感谢!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夷陵,与译林同道一起华山论剑,与您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预祝第十次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宜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产生了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距今年代约为20万年的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它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不仅如此,宜昌是块风水宝地。宜昌古名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记•楚世家》中,其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古人云“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人至此而喜”。 难怪,今天各位到了宜昌,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幸福之感。
那么,夷陵这个地名它与翻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在这里稍稍做一点文字学的阐释。
提到“夷陵”就让我联想到“夷夏之辨”。春秋有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九夷或四夷指的是五湖四海的天下,明朝永乐年间设立的翻译机构就叫“四夷馆”。夷陵的先民应该是早期南方的蛮族,是与华夏诸民族错杂的川东、鄂西的巴人。夷是巴人的一支,生活在夷水即清江一带。“下里巴人”是楚人宋玉指代的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它与“阳春白雪”都是楚国的名曲。在我看来,下里巴人是大众化的归化翻译,而阳春白雪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
在发音上看,宜昌古称夷陵——与“译林”同音,而“夷人”(foreigner)与“译人”(translator)同音,与“艺人”(artist)同音——也与“怡人”(pleasing)同音通假。因此,翻译是与夷人(foreigners, barbarians, Yichangese)打交道的活动,也说明是一项适宜的(pleasing)活动。人至此而宜,人至此而喜。可以解释为:宜昌适合从事翻译活动,而且今天我们在宜昌探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自然是一件爽气怡人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译”乐乎!
回望历史, 荆楚文化灿烂辉煌,楚地在回应、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楚文化具有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色,这种开放融合使自己的楚文化传统永葆生机。
湖北是一块适合翻译人才成长的土地,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从古至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楚地传播过异域文化的翻译家灿若星河。楚地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越人歌》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鄂君子皙叫人将其翻译成楚语,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春秋时代,它与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三国时代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就在武昌从事过翻译活动,他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在武昌完成了《法句经》的翻译工作。东晋时佛经翻译家道安在湖北襄阳十五年,主持翻译了大量经书,“领袖先贤,开通后学”,培养了如高僧大德慧远等大批佛经翻译人才;其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在延续千年的佛经翻译活动中,一直都是指导性的翻译原则;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里的翻译家华蘅芳翻译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在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代鸿儒、翻译家辜鸿铭也是自强学堂的创始人之一, 湖北人闻一多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白话诗的翻译家。还有在湖北生活和工作过的翻译家陈西滢、朱光潜、方重、叶君健、徐迟等,都是湖北翻译业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湖北译人前行的指路明灯。
回首当年,湖北译协在著名翻译家兼作家徐迟的直接关心系下,在省委、省外办的直接领导下,在老一辈省译协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进取。协会成立三十年来,团结全省翻译工作者,举办各种翻译学术研讨活动,开展翻译理论研究;通过举办湖北省翻译大赛,发现、培养和扶植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促进了外语人才的合理使用和交流。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已经举办了21届,参赛者逾20多万人,是湖北省最权威、最专业、最具品牌价值的年度翻译赛事,在全国翻译界享有盛誉。协会通过评选湖北省翻译协会优秀成果奖,加强翻译家队伍建设,鼓励多出优秀翻译作品和精品。通过.编辑出版翻译资料、书籍和会刊,提供、交流翻译信息,宣传翻译事业;通过与政府机构、翻译行业和高校的三方互动,我们进行翻译行业规划、咨询服务和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翻译协会会员们承接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相关语言服务活动,为湖北及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中部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 湖北的翻译服务企业共有265家,占全国 5.01%,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湖北的语言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语言服务在湖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地位日益显现。不仅如此,湖北及武汉地区高校林立,有130多所,其中有近30所院校设有翻译本科或翻译硕士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是全国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重镇。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新常态下,职业化时代翻译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语言服务业包括所有从事多语言转换及关联服务的机构,既包括面向市场的翻译和本地化服务企业,也包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翻译和外事部门;既包括出版和影视翻译等文化产业的内容,也包括翻译辅助工具和翻译研发机器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内容;既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方,也包括人才使用方。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加的出现,科学技术与翻译的结合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翻译的过程,即人脑工程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科学家协力攻关的重要课题。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继欧盟投入10亿美元的“人类大脑计划”、美国投入30亿美元的“大脑基金计划”之后,中国版人脑工程计划也有望启动。随着智能机器翻译、人脑黑匣子的破解,下一个信息技术产业革命、语言革命和终极的翻译革命即将就出现在地平线上。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
同时,语言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需要,而且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的时期我国已经从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为主,转为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为主,翻译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在于语言服务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在于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湖北译协要抓住“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词做文章,围绕翻译推介湖北文学文化、中译外高端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与翻译职业化这三大议题做文章,以适应本地区乃至全国对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密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互动,面对新需求和新挑战,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学科的建设以及翻译行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举办的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它不仅汇聚了湖北翻译界的翘楚,而且吸引了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江西、河南、云南、贵州、安徽、河北、广东、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的翻译学者,在加强译界的联系与合作,繁荣国内翻译事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借助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这个平台,增进同行的了解,推进学术交流,增进行业之间的友好往来,推动湖北翻译事业的发展。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翻译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最后,我代表湖北译协对三峡大学承办此次研讨会表示由衷的感谢!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夷陵,与译林同道一起华山论剑,与您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预祝第十次中西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